【消保课堂】谨防贷款中介不法行为 守护“新”生活 2024-06-21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来到城市安居就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希望、社会消费的主力军、金融服务的新蓝海。广大新市民朋友要树立理性金融消费观念,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新市民在创业或消费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贷款需求。然而,有不法分子声称自己在银行有熟人,能够帮助新市民取得贷款资格,并以此为由骗取手续费。在接受这些服务后,新市民不仅可能无法拿到贷款,还可能被骗贷,背负巨额债务。因此,新市民在贷款过程中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

新市民群体如何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以下几点要记牢!

1.理性消费不乱贷,防止过度负债

(1)树立理性借贷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2)合理合规使用信用卡、小额贷款等消费信贷服务,充分了解分期业务手续费、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在不超出个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

(3)不计后果盲目借贷、过度借贷,可能使个人甚至整个家庭陷入债务困境。

2.合理借贷要正规,远离信贷陷阱

(1)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合理利用借贷产品,防止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2)若确有贷款需求,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使用金融机构官方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

(3)切记远离“套路贷”“砍头息”等不良网络贷款,高度警惕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尤其要警惕一些不良机构或平台在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以“免息”“零首付”等说辞隐瞒实际息费成本的行为。

3.个人信息不外泄,做好信息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设置过于简单的银行账号密码。签订合同、风险须知等重要文件时谨记“三不”,即不签“空白合同”、不随意授权、不“一勾到底”。特别是对于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可随意提供,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4.维护权益要理智,识破“代理维权”幌子

(1)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向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确有需要,还可按照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诉讼至人民法院。

(2)切勿轻信社会上“代理退保”“代理维权”“挂账停息”“征信修复”等宣传广告,不要把个人信息轻易提供给“代理维权机构”,更不要参与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行为,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个人网上银行 登 录
企业网上银行 登 录
手机银行 下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