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天津农商银行:“大都市”农商行的转型探索 2010-12-28

    在城市化步伐提速的当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特大型城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又该如何转型?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也是立足于上述“大都市”的农商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即使不谈‘十二五’规划,我们也已处于亟待转型的紧迫感之中。”天津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唐所说的紧迫感,一方面来自自身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源于行业竞争的压力。

    但转型的压力或动力还不限于此,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民进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尤其是大都市周边农村的普遍景象。“服务对象在改变,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也一定要转变。”李宗唐所思考的,正是天津农商银行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而这一转型,不是天津农商银行独自面对的问题,是所有处于“大都市”甚至所有农商行必须探索的一条道路。

    转型:立体式再造的必然

    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型,天津农商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勾画出在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实现立体式转型的蓝图。李宗唐对这一设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在经营模式方面,考虑到现在所处的区域市场特点和经营现状,要逐步向客户专家型银行转型;在盈利模式方面,要着力提高存贷利差收入的质量,不断开拓中间业务,稳步发展资金业务,降低非生息资产占比,逐步改变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在业务结构方面,要专注于核心与目标客户群,将个人金融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将资金业务作为战略支持业务;在增长方式方面,着力巩固已具有一定优势的区县市场,以服务农村中小企业为切入点逐步向城市市场渗透,再向异地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市场拓展;并在内部管理上,实现流程、风险、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机制从粗放式向内涵式精细化转型。

    这样的转型,对于那些已经完成改制上市的银行来说,或许早已是“进行时”甚至是“过去时”,但对于刚刚完成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则是一个“补涨”过程的开始。

    探索:新“三农”的视角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稿在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同时,也指出,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天津“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同样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在天津乃至全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转变支农服务领域,以新的视角审视“三农”市场,天津农商银行已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新。首先是以传统优势“三农”产品服务新领域,服务对象涵盖了新“三农”背景下的各类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农户,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的城镇商业化进程,也成为了天津农商银行的特色产品。其次是丰富贷款模式,培育产业龙头。在天津农商银行的支持和培育下,天津目前已逐渐形成以蓟县北部山区农家乐旅游、东部千亩葡萄种植、西部花卉苗木种植和南部洼区淡水养鱼、宝坻养鱼和三辣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经济区域。

    愿景:塑造社区型零售银行

    当农商行以全新的金融服务反哺“三农”时,当“三农”又以全新的内涵快速发展时,天津农商银行转型之路究竟走向何方?实际上,一个未来的发展愿景在李宗唐脑海中愈加清晰:在统一法人之后,按照“更名不更姓,改制不改向”的原则,以“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作为天津农商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

    李宗唐告诉记者,所谓“社区型零售银行”,是指天津农商银行要将来源于社区和农村市场的资金返还支持社区和“三农”的发展,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核心目标客户群发展业务。为实现这一发展愿景,天津农商银行已分解出两个“3至5年”阶段战略目标,其中第一阶段将是其发展历程至关重要的五年,是推动发展模式调整转变,为实现长远发展打基础的五年。

    “在改制与转型叠加的同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困难也有机遇。但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李宗唐告诉记者,天津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后,已着手在发挥治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完善流程体系、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推行一系列举措,正向着治理结构更具现代商业银行特色、管理模式和流程体系更趋完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本实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迈进。

记者 赵洋 杜斌 李庶民

个人网上银行 登 录
企业网上银行 登 录
个人手机银行 下 载
企业手机银行 下 载
微信银行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