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天津农合行)成立于2005年6月30日,是我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自成立以来,天津农合行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坚持创建“社区型零售银行”的发展愿景,为促进天津市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9年9月末,天津农合行各项存款余额为8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78.8亿元,成为推动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快速发展,是与始终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坚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型、改革型与和谐型银行的文化体系分不开的。
根植农村,支持民企——创建服务型银行
服务“三农”,做“农民自己的银行”。多年来,天津农合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自身也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为把支持“三农”信贷投入工作落到实处,天津农合行遵循“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把支持粮食生产、支持农民增收、支持农业发展列为首要任务,合理确定“三农”贷款的利率水平,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满足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天津农合行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扶持农户促进企业发展,用资金这个纽带,把公司和农户紧密连在一起,使部分村镇形成以一人带动多人、一村带动整乡,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以蓟县北部山区农家乐旅游、东部千亩葡萄种植以及宝坻养鱼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经济区域。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天津农合行借鉴银政合作的有效做法,从过去重点支持单一农户生产,向支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生产转变,按照“诚实守信、风险可控、经济发展、合作共赢”的标准,创造出具有天津特色的“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模式,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截至今年6月末,天津农合行涉农贷款余额265.7亿元,占到全市涉农贷款总量的40.5%,有力地支持了天津市的新农村建设。
支持中小企业,将服务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的基石。天津农合行多年来一直坚持把“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作为开拓市场的指导方针,利用地理优势和本土化特点,定期深入到工厂车间以及商铺、集贸市场为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把脉”,为企业提供差别化服务。作为中小企业自己的银行,总行先后成立了6个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如:坐落在天津高新区的科兴支行,与天津高新区联手创建小企业信用共同体,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打造了银、政、企“箱式”合作的“三合一”模式。
经营方式转变,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为满足广大客户多方面的需求,稳步发展代收代付业务,相继开展和推出多项金融服务品种,不仅为百姓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收益,使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与天津市社保中心的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代缴、代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积极推进代发粮食补贴、代收电费和代理“家电下乡”补贴等业务,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门研发了“吉祥宝”等系列理财产品,丰富了理财产品的品种,满足了民众的多种理财需求。全行一直秉承服务百姓、依靠百姓的理念,在为百姓服务的基础上求生存、谋发展,逐渐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大众银行。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创建改革型银行
改革体制机制,从体制变革中实现银行跨越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天津城市功能定位,确定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给予了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发展政策,这为天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改组天津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了天津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改组12家区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和155家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了12家区县农村合作银行和信用联社。截至2009年9月末,天津农合行存款余额由成立之初的471.4亿元增加到862亿元,增长了82.9%;贷款余额由成立之初的378.4亿元增加到578.8亿元,增长了53%。
打造“天津模式”,从金融创新上打开银行发展的窗口。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天津农合行的快速发展,天津农合行的金融创新是从农村的信用文化建设做起的。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天津农合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的金融环境虽然存在不足,但需要强调的是,让城乡居民真正富裕起来是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重要举措。没有经济基础,建立信贷诚信难上加难。2000年以来,天津农合行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后来被誉为“天津模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农村信用环境缺失的局面。实践证明,天津农合行通过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了天津市旅游、蔬菜、苗木、水产品、畜禽、果品各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农民、政府、银行三方满意的共赢局面。
注重人才培养,为银行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农合行跨越式发展,没有大批勇于奉献的管理人才是不行的。为此,天津农合行一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兴行战略。特别是今年,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上下足了功夫。首先,更新传统观念,引进多名中层管理干部,大幅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从高校招聘了一批专业对口、成绩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为基层业务部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大了新老员工的交替力度;其次,为了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根据业务需求,对全系统员工进行了4900多人次的培训,大幅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与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合作,先后创办了三期研究生进修班,储备了大量高质量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我行已获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招收工作已经启动;最后,以组织架构调整为契机,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通过竞聘上岗集中选拔了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年轻有为的中层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人才选拔机制更透明、规范,并逐步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迈进。
提高管理水平,为银行改革打下基础。天津农合行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流程,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在全行正逐步建立起风险合规文化。授信决策程序、审查程序进一步规范,上收授信审批权限,并通过完善制度,对授信审查、审批的终审情况及终审项目分类统计,做到对新增存量、整合贷款进行系统性风险提示,对项目否决原因和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加大了指导检查力度。年初以来,合规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法律事务审查和制度评审工作为重点,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启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对合规风险识别、监测、控制的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初步规范了合规与业务、风险管理等部门间的职责范围,加大了合规把关审查力度。
勇担责任,奉献社会——创建和谐型银行
爱岗敬业,合行与我共发展。天津农合行通过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广大员工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激发广大员工当家作主、共谋发展的热情。为提高全员的思想文化及身体素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总行先后组织开展了四届企业文化月活动,举办了员工岗位技能比赛,开展了乒乓球、书法、绘画、演讲、棋牌、球类等比赛或员工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了员工和银行的亲和力。
回报社会,奉献是一种责任。天津农合行在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回报社会特别是回报农民,逐步成为农合人的一种追求。几年来,总行相继投入资金与天津市文化局开展“回报三农,共创和谐”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与天津华夏未来艺术中心开展“新农村、新文化、新儿童”送文化、送图书下乡活动,资助各个区县建立图书站,丰富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2006年6月,在农合行成立1周年之际,我行把本来要用于行庆的50万元活动经费捐给天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资助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同时还募集了1000万元人民币为农民子弟设立帮困助学专项基金,每年用这笔基金的收益资助来自全国各地农村贫困家庭在天津市就学的大学生。
今年10月,天津农合行凭借多年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坚持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在由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与今晚传媒集团《今晚报》联合主办的“辉煌60年——天津民生贡献60年大调查推选活动”中,获得“辉煌60年——十大金融企业民生贡献奖”。我行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回报社会,成为百姓心中“最具责任感银行”。
正是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共创和谐为目标,天津农村合作银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农信改革之路,并将向着现代化商业银行迈进。
(作者为天津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李宗唐)